手握多少存款才能不慌 这个问题一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
掌握多少存款,心里才能踏实? 这个问题一定没有标准的答案。
理由很简单。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。 每个人所处的地理位置、面临的现实生活环境、对物质欲望的大小等因素都有客观差异,每个人能够“不慌不忙”的存款金额当然不同。 一些人掌握了十万二十万的存款,即使有基本上可以放心的50万到100万美元的存款,也有些人心神不宁。
那么,对于这个问题,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吗?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。
1
首先,让我们明确一下如何定义“心不慌”。
很多人在理解“心神不宁”的基础上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 “不上班就能花钱”——其实意味着被动收入可以维持日常生活费用,可以说已经是财务自由的状态了。
什么是被动收入? 简而言之,租金、专利收入、版权费、广告费等较少时间和精力自动赚取的收入属于被动收入范畴。 另外,利息也是被动收入,是门槛低、大部分人都能接触到的被动收入形式,利息与存款直接相关。
到目前为止的问题是,利息需要多少存款才能满足自己的日常支出。
这笔账其实不简单。 只要知道人们的日常支出水平和银行存款利率,就可以反算存款数——。 但是,这里不包括住房贷款、汽车贷款等大额支出,只考虑日常支出的范畴。
每个人的消费水平差距很大,为了严格,我们可以对不同性质的人群分别进行修订,首先从全国城乡维度进行考察。
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100元,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0307元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916元。 这里的平均值不能准确描述每个人真实情况的差异,但几乎可以反映全国及城乡居民的生活费状况。
利率方面,存款利率调整后,目前只有少数中小银行可以发放4.5%的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。 据中国货币网官网报道,多数中小银行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也仅为4.05%,多数中小银行将存款利率降至4%以下。
为了便于计算,不妨折中一下。 以4.05%的5年大额存单为例计算。 流程如下。
全国居民人均所需存款: 241004.05 %595062元
城镇居民人均所需存款金额为: 303074.05 %748321元;
农村居民人均所需存款金额为: 159164.05 %392988元。
由于很多大额存单一次性还款,可以得出结论,普通人今年只要将59.5万元的资金存入银行,5年后就可以过上利息极少吃喝的生活。 据认为,这59.5万元是他能安顿下来的存款金额,城乡居民实现这种情况需要完成的存款金额分别为74.8万元和39.3万元。
另外,从地区的维度进行考察。
参考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各省市人均消费支出,以5年大额存单金额的4.05%为例,可以获得各省市人均所需存款金额。
大家可以看到,人均年消费支出最多的上海和北京,如果想用利息覆盖日常支出,分别有120.7万元和107.8万元的存款金额。 人均年消费支出更低的西藏,需要存款37.9万元。 剩下的省市居民人均所需存款额大多分布在40~60万元的区间。
大家坐下来,看看自己有没有“心神不宁”的存款。
2
客观地说,上述计算的存款结果,对很多人来说可能“太严格了”。
现实情况是,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项支出外,很多人还要面临房贷、车贷等大额刚性支出,更何况面对医疗、育儿、养老等方面的压力,以及意想不到的“黑鸟”、“灰犀牛”事件,人均40亿元
数据也可以证实这一点。 来自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境内居民存款余额为103.3万亿元,结合人口总数计算,我国2021年人均存款仅为7.3万元左右。 即使是人均存款最多的北京、上海、杭州,也分别为22.27万元、17.13万元、12.96万元,明显与40~60万元的水平相差甚远。 因此,上述修订结果适合作为普通人奋斗的目标,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更多的奔头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些结论暗示了这样的事实:普通人要过上更好的生活,存款必然是不够的。
其实不难理解,在利率调整、货币超发、物价上涨的背景下,仅靠存款显然赢不了通胀,财富价值更难保证。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自己存到银行的钱,虽然得到了利息,但却没能同时提高购买力,到手的钱越来越没有价值了。 这样下去,财富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。
据报道,《海峡导报》厦门一女子1973年在银行存款1200元,历经44年提取2684.04元,获得1484.04元利息。 报道的初衷是想说,市民44年的存款可以顺利提取到今天,但网民的关注点似乎还在另一个层面。 44年前的1200元能买到什么? 44年后的2684.04元能买到什么?
有统计显示,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,普通职工每月工资20多元。 当时,好一点的大米卖的是每斤约1角3分,猪肉卖的是每斤7分。 如果有12口人,只花了1元左右的伙食费。 换句话说,1200元,当时是一大笔钱,“能盖两栋楼”,今天拿到的2684.04元,别说买一平方米,就是去餐馆吃了几下可能就花掉了。
因此,如何战胜通货膨胀,打赢这场“财富保卫战”,成为很多人非常关心的话题。
我认为普通家庭要“对抗”通货膨胀,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财知识,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手段提高财富价值,学会如何应对风险。 有句好话。 “请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。 否则,篮子碎了,所有的鸡蛋都活不下去。 个人和家庭进行资产配置时,也要坚持这个原则,不能把所有收入都存在银行里,而要尽量做多种配置,分散风险。
那么,如何配置财富呢? 的“4321定律”也许能为我们提供参考。
所谓“4321法则”,就是把家族资产分成四部分,包括用的钱、保命的钱、生钱的钱、保本价值的钱,分别为10%、20%、30%、40% :
花的钱是指日常支出,为家庭未来3~6个月的支出做准备;
保命钱是为突发事故准备的应急资金,用于购买重疾和意外险;
生财是为家庭创造额外利润的部分,这部分损益不会对家庭造成致命打击,可以投资股市、基金、房地产等领域;
本金升值的钱主要用于保障养老和子女教育的投入,需要确保安全和稳健,可以投资信托、债券等风险小的领域。
这一规律是世界上更具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( Standard Poor's )对全球10万户资产稳步增长的家庭进行调查后,分析总结出他们的家庭理财方式的方法,上图也作为最合理稳健的家庭资产分配方式
但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规律的意义在于提供家庭资产配置的理念。 现实生活中,由于各个家庭的收入状况不同,使用时不能服从本宣科,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部分的比例。 当然,前提是各部分并重,这样才能战胜通货膨胀,保持财富价值。
同时,既然通货膨胀使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,我们也应该清楚,只有提高自己是最现实的方法,这是更好的投资方法。
实际上,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,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,每个人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、业务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。 这样,既能保持职场竞争优势,又能获得更多晋升机会,只要收入持续提高,我们自然就能应对各种生活问题,无论是日常开支还是房贷。
另外,有余力的人可以考虑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尝试新领域。
这其实并不罕见。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,倾向于选择可以拥有多种职业和身份的多种生活,继续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发展的可能性。 这就是“斜杠青年”,现在成为了年轻群体流行的风潮和生活态度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进入“斜杠”也是增加收入来源、增加财富积累的一种方式,如果一个收入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,那么两三个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善。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兼任几个职位,但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话,多试一试也不错。
如果能做到以上一两点,恭喜你。 通货膨胀、内心平静、甚至财务自由对你来说不再是大问题。
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,并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本站,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华为贴牌手机销售惨淡 芯片打折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