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,纽航坠毁,黑匣子数据有猫腻,调查员怒斥:有人掩盖真相

1979年11月28日,一辆载有237名乘客的新西兰飞机正在南极上空中飘荡着,几秒钟后,留在他们眼中最后的景色,是白茫茫的天地间突然出现的一个火球,而火球燃烧着的,竟是自己。

随后,这起航空事故成为新西兰最严重的事故之一,但是即使过了40多年,对于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这起事故的责任,依然争论不休。

飞机到底发生了什么?黑匣子中到底记录了什么?

一、出发

南极在很多人眼中充满魔幻般的魅力,虽然它处在地球的尽头,天气非常寒冷,但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,除了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安营扎寨,很多富裕的人也想通过较为稳妥的方式亲自体验一下南极洲的奇观。

只要有需求,就会有供应。那时,新西兰的航空公司开发了南极洲的探索航线,游客坐在飞机上不仅没有危险,还能从宏观上感受南极洲的庄严景色。

为了能尽快提高知名度,航空公司在危险系数上没有过度重视。而在服务上做到了。

游客进入南极后想随意拍照录像,他们特意减少了飞机上的乘客数量,以便于拍照时能前后走动。

如果旅客觉得在高处看不满意,就会命令飞机低于正常高度航行,直到游客满意为止。

靠着这种经营模式,航空公司赚得盆满钵满,因为开辟航线之后,就可以无限次地进行飞行。

某种程度上,按照统一的路线飞行是稳妥的,可以大限度减少危险几率,然而意外的出现往往不按常理。

也许有人预料到这种疏忽会出现意外,可在那天到来之前,人们将永远抱着侥幸心理。

1979年11月28日中午,编号为ZK-NZP的麦克唐纳-道格拉斯公司DC-10-30型客机(一般称为纽航)正要起飞,游客们来自世界各地,但大部分还是新西兰人。

在他们眼里,只要能增加人生体验和乐趣,哪怕机票再贵也合理。

这没有什么问题,谁不想多尝试些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呢?

而且这家航空公司已经飞行了这条航线数次,从没发生过意外。

于是,在游客满怀欣喜带着行李登上这架飞机之前,临时替补的飞行人员就在机器里输入了已经运行多次的航行坐标。

对工作人员来说,这是一次再简单不过的飞行,输入坐标后基本不需要他们再做些什么,自动驾驶就会完成大部分工作。

一切准备完成后,这架飞机在游客的期待中从新西兰机场加速升空,在天上留下一道残影,径向南极而去。

整个旅程预计要10多个小时完成,结束后当天回到新西兰机场。

飞机上,游客们心情畅快,透过机窗,他们看到蓝色的大海和天空,仿佛自己也变身一只鸟从天空急速下降划过海面。

四个小时的飞行后,飞机到达了指定景点。

此刻正是让游客近距离欣赏景色的时候,飞机向航空公司申请下降,虽然当时的飞行条例禁止飞机低于1830米的高度。

但公司已经不在乎这项条例,况且之前的几次下降都没任何问题,果断批准了下降请求。

二、坠毁

当飞机盘旋在南极洲上空,游客们遇见了一个只属于这个地区的奇观:乳白现象。

这种天气现象指的是天空被云层挡住,一望无际,同时地面的冰雪也是白的,景色的冲击力非比寻常。

巨大的视觉效果如梦如幻,飞机上的所有人,包括驾驶员,在某一瞬间竟然无法分清哪面是地面,哪面是天空。

此刻,他们被好奇和兴奋包裹着,对即将遇到的厄运浑然不知。

下一秒,飞机突然发起警报,显示器上的灯闪得格外亮眼。

驾驶员发觉了问题,马上将飞机上扬,下一秒就以玉石俱焚的速度撞上了埃里伯斯火山。

灾难的发生就是这样短暂,不会给你任何反应的时间。

就在飞机坠毁的刹那,它与航空站的联络也中断,航空站尝试了数次联络,都以失败告终。

工作人员意识到飞机出现问题,但没有过于担心,之前的经验告诉他们不会发生太大的意外。

此刻,航站联系了其他机构和总部,同时安排在南极洲的人员进行搜救。

他们认为飞机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导致中途降落,或者是通讯装置出现了问题,反正不论怎样都不会有人员伤亡的情况出现。

然而,几个小时的寻找没有任何结果,这架客机如消失一般没有发现没留下任何踪迹。

这时官方才发布通告,承认飞机失联的情况。

在排查飞机可能发生的事故时,调查人员首先排除掉的就是飞机撞进火山的可能性。

接下来的时间都在搜救中度过,次日,他们终于在埃里伯斯火山的半山腰发现了客机撞击后的残骸。

现场惨不忍睹,机上没有任何人员生还,除了尾翼以外,其他的地方全部损毁粉碎。

20个小时后,救援直升机才到达,因为南极搜救困难程度实在太大。

在经过详细的调查后,他们确认这就是纽航901号航班,并且可以看出在发生事故时他们下降到距离地面只有445米。

调查人员一直搜救到12月9日,确认了213名人员,但剩下44人无法辨认。

其中调查人员进行了一段详细的描述: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,在航机残骸及遗体之间扎营居住,每天24小时不停地工作。我们把人手分为两组轮流工作,努力地收集并保存遗体。因为很多遗体被数以吨计的航机残骸压着,我们使用了许多人力去挖掘。

现场的搜救工作可不轻松,调查人员的心理防线时刻经受着挑战,甚至于在连续工作后出现昏厥和呼吸不匀等情况。

看着这些逝去的人们,他们的内心受到重创,在救援结束后都进行了相应的心理疏导。

正如那句话:我只能在废墟中悲鸣。

三、调查

至此,飞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殒命,但活着的人会把这场悲剧进行下去。

出了这种事,一定要给家属一个交代,同时也要给所有关注这起事件的人答复。

毫无疑问,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了这家航空公司,等相关领导给出具体原因。

1980年6月12日,经过漫长的调查后,官方才给出了明确的原因。

报告中写道,意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机长犯错,把飞机下降到低于标准规格的高度,也就是1830米以下飞行。

这套说辞把所有的责任归到已故机长的头上,而对于机长为何要下降,以及此前所有的下降行为都没有提及。

这种甩锅式的理由令家属和民众无法认同,纷纷指责官方预谋性地篡改真相,推脱责任。

在民众和家属的谴责和要求下,新西兰相关部门只能再次开启调查,命令当地有名的法官彼得马翰重新开始调查。

这一次,人性的翻转正式上演。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推论,彼得从黑匣子的数据中发现了猫腻,这与之前的数据完全不符。

造成飞机失事的主要原因此时才露出水面。

原来,此次出事的飞机坐标在当天被人篡改,如果按照之前的坐标,那飞机在程序运行下会直接飞过火山。

但就是因为航空公司的失误操作,导致输入的坐标与原定距离差了几十公里,这才撞上了火山。

所以,机长的操作都来自于公司的指示,没有任何错误。

但数据的出错,完全是公司的责任,他们并没有将新的飞行计划告诉机长,所以才造成了惨剧。

调查官彼得怒斥:是航空公司的管理阶层及机师管理合谋,蓄意掩盖事实真相,以“一连串的精心安排的谎话”欺瞒调查官。

新的调查结果无疑打了航空公司的脸面,推翻了之前的说法。

对于彼得的指控,航空公司的领导层非常不满,进行了上诉,并获得了胜利。

可笑的是,彼得提出的“调查结果”没有被推翻,所有人都默认了这就是主要原因。

而彼得之所以没有胜诉,是法官认为:彼得的调查报告对新西兰航空管理层的合谋掩盖人员犯错的言论,超越了他作为调查官的调查权限。

此后,这件事就在大家的“默认”下搁置,彼得进行的一切挣扎都没有取到应有的效果。

结论

在事件发生后,每隔几年,官方都会对这次事件进行道歉,上一次可以追溯到2019年。

才输掉官司后,彼得给出了最后的结论,那就是新西兰航空局的调查手法十分不严谨,资料和数据都存在漏洞。并且他们对飞行计划临时改变的重要性没有重视。如果他们能提前告知机长计划的修改数据,那空难完全可以避免。

为了纪念逝去的乘客,新西兰相关部门在南极所属地建造了一个十字架,作为对飞行人员的警示。

同时,因为南极回收难度较大,飞机残骸就一直留在了那里。每当天气回暖的时候,冰雪消融,那赤裸的残渣便会露出来,等待着回家的那。

版权声明

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,并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本站,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。